正月十三是农历月份中第一个月的第十三天,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正月十三的风俗习俗介绍,正月十三的习俗有哪些?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中国人眼里,正月作为春季的开端是十分重要的。接下来跟着易师汇民俗文化网了解更多的正月习俗。一、正月十三有什么风俗?大年十三有哪些讲究?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上灯日】

唐朝之前,并无上元节赏灯之俗。汉朝时,燃灯以祀奉太乙神,西域佛家则燃灯以敬佛。梁简文帝有《列灯赋》,陈后主有《光壁殿遥咏山灯》之诗,然并不知岁灯何时,月灯何夕。
【灯头生日】
农历正月十三又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这种风俗始于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滚龙灯】

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试灯这天傍晚,六条老龙和多条滚龙首次上街。华灯初放时,龙灯开始上下穿行,四处盘旋飞舞。街道两侧,家家悬灯,各家各户焚香放炮。接着,滚龙、花蓝、故事灯、走马灯、鱼灯、狮子灯、兔子灯、蝴蝶灯、金瓜灯都上了街。这时路上各色龙灯川流不息,各样彩灯闪烁辉煌,一直要闹到三更以后,方才收灯,次日再接着玩灯,直到十六日圆灯。

【圣虫宴】“不过十五未出年门。”正月十三,各地农村多有制作“圣虫”的习俗,这一天,村里的妇女们三五家凑在一起,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作春节的最后一“忙”,迎接元宵节,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圣虫”便在这些扛得锄头摸得铁锨的巧手下出炉,圣。圣虫之圣,谐剩,升,圣虫宴,寄寓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景。
【扎灯彩】
古代花灯品种极为多样。把多盏灯重叠,做成山形,叫作灯山;把多盏灯扎成圆形,叫灯球。灯塔又名塔灯,多为寺庙佛塔上使用,每层悬灯六盏,自下而上,由大渐小,有的挂到七层为止,也有的挂到九层或者十一层,大致都是奇数。在佛塔上设灯,远远望去,灿若列星。
【祭关公】
在西安长安区农村,每年正月十三这天,要祭祀关公。祭祀关公时会用一种叫“添碟子”的贡品。一粒粒饱满的大黄豆被排成一溜溜屋檐,各种彩色的豆子、瓜子、桃仁被竹棍嵌接,一层层码在由几个碟子驾起来的造型上,最后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亭台楼阁,这就是长安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添碟子”。

【豆腐节】

豆腐节是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林氏族人元宵上灯习俗中独具特色的一项民俗风情活动。传说豆腐既能添丁,又保丰收。是日,由族中当年添丁的人出资,其它人捐资购买大量的豆腐,随着上灯鞭炮声的响起,男女老少互相投掷豆腐,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壮力健,生活富足,人丁兴旺,被豆腐砸中的人会在新的一年会更加吉祥如意。

【放海灯】
放海灯习俗是沿海地区的渔户在农历正月十三(传说海神娘娘的生日),给海神娘娘送灯的民间传统庆典活动。放海灯一是为了祈求来年的鱼虾满仓,全家平安,二是为了祭奠在海上遭遇不幸的亲人。从正月十三凌晨起,渔民以家庭为单位,到海神娘娘庙祭拜、许愿、祈祷。晚上吃过“上船饺子”(预示一年一帆风顺)后,便拿着扎制的海灯、鞭炮到海边,根据当晚风向选择放海灯方向,用竹竿把海灯推向深水,顺风飘向远海。